js6668金沙登录入口的前身是汉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是师范大学建校时最先设置的两个教学机构之一。1952年5月,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内蒙古师范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成立。学院设置的教学机构只有语文组和数学组。语文组共有专职教师2人。1952年9月,学院首次招生,语文班招收学员20人。1953年7月,学院设置文史科。语文组教师5人和语文班学生18人并入文史科。此后,文史科又招收语文班学生29人。1953年,在绥远省、察哈尔省部分地区划入内蒙古自治区的过程中,张家口师专与绥远师专合并为内蒙古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8月,内蒙古师专语文科与内蒙古师院文史科合并,成立内蒙古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科。中国语文科共有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2人,设汉语和中国文学两个教研组。是年,中文科招生86人。中文科的成立标志着内蒙古师院中文专业教育已初具规模,开始步入正规化、规范化时期。 1954年,中文科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已开设出专业课程9门、共同课5门,与全国同类院校的规格要求大体一致。 1955年,中文科共开设必修课程14门、选修课程6门。 1955年到1957年,学院在上海、北京等地招募志愿到边疆任教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些教师调入中文科。另外,国内著名院校毕业的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先后来到中文科任教。中文科初步形成一支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了更快地提高教学和学术研究水平,中文科从1955年起陆续选派一批教师分赴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进修。与此同时,中文科的办学规模也逐步扩大。1955到1957年,中文科连续招收专科生共291人。共同的理想、正确的决策、有效的管理和众多的人才为中文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中文科开始由专科向本科过渡。是年8月,中文科更名为中国语文系。中文系为加速完成过渡阶段,首先制定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暂行教学计划”。“计划”规定本科开设必修课程20门、选修课程5门,还具体规定了教育实习、毕业考试等科目,同时,对全系教学人员专业方向进行了初步调整。9月,中文系首次招收本科生40人,这是自治区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开办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957年7月,为支援新成立的内蒙古大学,自治区政府决定把内蒙古师院中文系本科生全部转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60年代初、中期进行的科、系建设为中文系由专科全部转向本科创造了必要条件。
1958年6月,自治区政府决定在内蒙古师范学院设立汉语言文学等本科专业。中文系从此进入以全日制四年制本科为主的办学阶段。中文系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学术研究。1958年5月,中文系筹备创办学术刊物《语言文学》。1959年,《语言文学》由北京邮电局公开发行,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刊名。同年,中文系第一部教师集体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人与新文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6—1959三年间,中文系教师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发表了产生较大影响的 《三月雪》和《成语简论》等著作。60年代末,中文系已涌现出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教师。1959年7月,中国语文系与蒙古语文系合并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设汉语文专业和蒙古语文专业。 1960年6月,中文系汉专业为适应本科教学需要进行了教学资源重组,设立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和汉语五个教研室。1964年,包头分院成立,汉专业派出10名教师在分院创办中文专业。次年,分院中文专业招生116人,实行半农半读的教学方式。1965年,中文系汉专业已有专职教师35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13人、教员和助教19人。在校学生共有6个班310人。从1952年语文组成立至 此,中文系汉专业共培养出专科毕业生456人、本科毕业生544人。他们大多数都成为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和骨干。
1966至1971年的五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中文系各项工作出现无序状态。招生停止,教学中断。教师和在校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运动之中。尽管政治运动不断冲击,而各项事业也在缓慢而又艰难地恢复运行。 1971年8月,经自治区批准,中文系在全院率先恢复招生。汉专业开办二年制工农兵学员试点班,共招收学员71人。1972年以后,汉专业又连续招收学制三年的工农兵学员5届。1973—1979年,共毕业学员298人。“文革”十年,虽然“教育革命”和“上、管、改”使教学和科研步履维艰,但广大师生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热情依然很高。教师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全力以赴地进行教学和研究。1972年,汉专业教师编写的《写作基础知识》、《鲁迅杂文选读》等著作的出版,满足了教学的迫切需要,也延续了难以为继的学术研究传统。1973年11月,73级学员在教师指导下创作的报告文学集《香飘五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年,汉专业教师和学员共同编写出《中学语文教材分析》十册。教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基础并不厚实的工农兵学员在学业上取得明显进步。汉专业毕业的工农兵学员后来也有不少成为了有成就的教师、学者。
1977年,共和国开始了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新的历史时期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70年代和80年代,中文系的教学、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沿着恢复、调整、规范、提高的道路稳健地向前发展。1977年12月,汉专业重新开始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招生,录取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考生60人。1978年11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个专业首次招收研究生共22人,标志着中文系研究生教育正式起步。同时,为缓解当时自治区高等学校师资短缺的局面,汉专业还招收了相当于研究生层次的高等学校基础课师资班。1978年12月,中文系汉专业举办全院第一个干部专修班。是年,已经停办10多年的《语言文学》重新刊印发行。
1980年,中文系蒙、汉两个专业分别建系。汉语言文学系明确改进方向,采取有力措施,使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80年代中期,汉文系教师队伍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全系共有教职员4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汉文系还先后调整和设置文艺理论、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大学语文八个教研室的机构和人员,使系内教学研究机构更有效地发挥职能。1982年,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联委托,汉文系连续开办三届以培训作家为宗旨的文学研究班,对促进自治区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进行了有益探索。 1985年,汉文系被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首批确定为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考单位。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以后,汉文系还陆续开办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教师后期本科班、军队干部专科班和夜大学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成人教育。1977年以来,汉文系招收普通本科生13届,共计800余人,研究生3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1978年,在《成语简论》基础上扩展、修订而成的《成语》一书产生了广泛影响。80年代,汉文系学术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先后出版《写作简论》、《周易校释》、《民族审美心理论稿》等10多部有价值和影响的学术著作;参加编写了《外国文学简编》、《文学理论基础》等久行不衰的全国统编教材;发表论文160余篇。教师的不少著作和论文分别获自治区和学校的奖励。学生也有文学作品和论文发表,其中,文学研究班学员白雪林的小说《蓝幽幽的峡谷》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90年代以来,汉文系进入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的时期。为适应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汉文系在校党委领导下采取多项具有改革性和探索性的措施,使全系呈现百业俱兴、蒸蒸日上的景象。教学、科研、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2002年、2003年分别增设新闻和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2003年12月,汉语言文学系改建为js6668金沙登录入口。2006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9、2009、2013年分别增设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06年,学院主体搬迁至盛乐校区。
2013年新闻学专业开始招收国际学术课程互认(ISEC)本科学生。2013年秘书学本科专业获批,2014年开始招生。2016年1月,新闻系从我院剥离,与蒙古学学院、传媒学院相关学科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学院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之外,同时承担着内蒙古自治区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并与自治区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承担高级秘书及公关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以及本科生普通话培训及测试工作。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
2018年1月8日,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
js6668金沙登录入口历史积淀深厚,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2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和在读博士23人,四十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以上学历。
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3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教坛新秀2人。入选“草原英才”计划2人,获“明德教师奖”2人,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
截至目前,聘任国内知名专家杨义、李修生、王岳川、李德山、查洪德、黄征、赵金铭、詹福瑞、张福贵、左东岭等为学院兼职教授。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业已形成了研究生、本专科、成人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等不同教学层次,以及融教学、科研、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办学模式。